非暴力溝通138/「就是要贏/我對」如何破壞關係?

你是一個語言裡有很多「對/錯/標準」的人嗎?那可能反應著的是,第一「你可能是一個專業工作者」擁有一套專業知識,並以此維生,因此堅持許多屬於你的專業的內涵,希望能傳遞「正確的知識」助人們趨吉避凶;第二「你的工作內涵可能很少需要接觸到『人』」,你的工作內涵通常不是「跟人工作」而是「針對物進行處理」的工作。

「以人為主」展開的工作,「對/錯/標準」很多時候沒有那麼重要。

孩子不懂某件事,重申標準雖然是一種方法,但通常更重要的事情是「理解孩子為什麼不懂、是哪裡不懂、為什麼無法順利地做到」;頒布了某種規定,大家都不遵行,嚴刑峻罰雖然是一種做法,但通常更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為什麼實務上這件事不可行」,究竟是哪種不可見的「業內常規」讓這個規定總是被遺忘,而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懲罰滿足了一部分人的「正義世界」想像,但通常無法解決問題。

懲罰能加強的通常是「我是有權力的人」的這件事,我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必須要服從這個規範、你不服從就會獲得懲罰。在言談間加強「對」或「錯」的這件事,也會有類似的效果,反覆地加強的是「我是有權力的人」,你必須聽從我的,否則我就可以剝奪對你的好評價,以及隨著這些好評價而來的生存條件。

「我告訴你我說的就是對的,你聽我的就對了!」
「我告訴你你不會贏的啦,到最後贏的一定是我」

這樣的句型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首先,這種句型讓我們在關係裡「只能看到輸贏或是對錯」,而不是看到在我們前面的對方。

在關係裡,我的腦子裡轉的東西都是「對」「錯」「誰贏」,希望讓自己盡可能佔據優勢,希望讓自己盡可能位於不敗之地,希望盡可能能得到得更多,包含自己的資源、利益、面子、金錢、關係等等,這樣的思考模式讓兩個人之間變成了「零和遊戲」,我贏必須建立在你的輸上,我的對必須建立在你的錯上。

原本能豐富生命成為安全網的「關係」,只剩下「權力跟剝削」。

其次,當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對」「錯」「誰贏」的時候,我們通常就「遺忘了對對方的好奇」,於是失落了更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機會。

「你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讓你有這個疑問」「你需要我做什麼協助嗎」「我能怎麼幫忙你嗎」「說說看你怎麼理解這件事的」「你從什麼事開始理解這件事的」「你曾經跟誰確認過這個理解沒有問題嗎」「這個理解給你帶來什麼感覺」「你曾經做了什麼來照顧自己的感受或需求嗎」「如果我告訴你當時談的並不像你理解的這樣,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嗎」「你覺得我們之後能怎麼改進對話的方式呢」。

對話,了解對方的對話,能幫助我們「更看到眼前的人」。

更看到眼前的人,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信任感跟關係,能幫助我們在遇到更大的風暴時不至於馬上反目成仇,而能依然相信彼此是有善意的,應該是能好好溝通的,這裡應該是有什麼誤會的,而能擁有更好的「關係韌性」或是「組織韌性」去面對困境。而不只是空洞口號般的「我們是一家人」「大家要共體時艱」「撐過這一波就分紅給大家」。

如何從「只看著事」到「更看著人」,是個艱難的轉換。

不只是對錯,而是你怎麼理解,你從哪裡理解到的,你的理解為你帶來了什麼感受,這些感受讓你做了什麼,你有什麼需要想被滿足嗎,然後重新確認事實,談談自己的狀況跟感受,然後再談談自己的感受跟需求,重新協調出新的目標,或是排除彼此的理解不一致而能好好一起前進。

只有輸贏對錯的關係,其實背後就是權力,而沒有對人的尊重。

你目前的生活對話裡,有多少是輸贏對錯的句型呢?

下一次面對輸贏對錯的時候,能試著提醒自己「記得好奇」嗎?

眼前的人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理解,我們永遠有可以更好奇更理解的內涵,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得那麼多,關於對方如何理解世界,關於對方的理解與我們的理解是否一致,關於彼此的誤會,關於彼此的習慣跟如何操作的慣性,讓我們找到機會好好談談這些,於是我們都能從「工具」離開,而成為「彼此獨一無二的夥伴」。

願每顆在現代社會裡總被當成螺絲釘的負責之心,都能憶起自己與夥伴或所愛之人都不僅僅是螺絲釘,還有許多能好好談談更理解彼此的空間。

#非暴力溝通#尊重兩個字說起來很簡單落實在每一句話裡卻很難#說的時候以為沒什麼但聽的人卻會不知不覺感覺不舒服又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敏感不是你的錯而是這個充滿言語暴力的環境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