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148/「暴力的語言」怎麼了?那是自我施虐的根源

昨天晚上的社大課轉成線上課以後,邀約了《精神病手記》的作者昭生來班上分享「從自我傷害看人對自己的暴力」,這個題目我自己一直很期待,其實也一直很擔心像這樣沉重的題目,又用線上課來操作的時候,不知道效果會怎麼樣。

但我自己也很意外的,螢幕帶來的私密性,反而讓話題很深入。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使用的語言非常暴力的人,所以坊間流傳的「愛自己」其實我也聽不太懂,不太確定那究竟應該怎麼做,究竟是花錢就是愛自己嗎?愛自己跟溺愛自己的差別究竟是什麼?訓練自己、磨練自己跟愛自己的界限到底在哪裡?想不太明白,也總是對「愛自己」這三個字缺乏感覺,不知道這三個字到底在說什麼,像霧一樣,好像一陣風就可以把它吹散。

「言語暴力」的環境是孕育「自我施虐」與「關係斷裂」的溫床。

包含著各種「不尊重個人意願」「不尊重個人情緒表達的獨特性」「不尊重個人獨特的需求」,想以各種規範約束一個個體,但並不是為了拉出「不彼此侵犯的界線」,而是為了維持某些人可以不會感覺不舒服,另外的人的痛苦卻必須被別過頭去,這樣的語言。

被別過頭去的久了,也會以為只能對自己的苦痛別過頭去。

不知道什麼叫做「尊重」,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情緒」或「需求」,但因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卻被放置在各種被看不見、別過頭去的位置,而感覺到一種說不出的痛苦,沒有名字可以指稱這一切,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或怎麼描述,而所有人都告訴你「是你想太多了」、「你為什麼不吞下去」、「都是你不好」、「你不要這樣感覺就沒事了」,而彷彿懷抱著自己不應該懷抱著的什麼,難以排解的內在壓力像巨大的反應爐,等待一個破口。

於是在身上劃開鮮紅的口子,「原來我還會痛」「原來我還有感覺」「原來我是一個人」,「成癮」標籤的背後是一個難以扭轉的言語跟結構暴力,讓最弱小的那個人只能以傷害自己的方式拯救自己的心。

一個扭曲的系統,卡住許多受困的心,讓「拯救自己只能以傷害自己來表現」。

為什麼我們都聽不懂「愛自己」呢?因為這個社會已經為我們示範了許多的「暴力」與「言語暴力」,被不當的對待是因為你活該,你會受不了就是因為你是草莓族,你就是玻璃心啊,你幹嘛聽這些屁話,跟你說話浪費我時間,不管多不合理我就是你老闆你就是要給我吞下去,不爽不要做,你不想做有別人搶著做。上面的這些暴力語言,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此日常,要一個在這個社會裡生活的人都沒有聽過反而是一件難事。

於是,我們要理解自己,組織自己時,也總是帶著這些言語暴力。

我就廢,我就爛,我就草莓族,對啊我就玻璃心,我就沒有用,我什麼屁都不是,我說的話沒有人要聽,我不是個咖,我就是對自己不夠狠才會這樣,我就是沒有狼性。我們複製著這些暴力的語言,並將這一連串的東西,拿來組織「我是誰」。

最應該疼惜自己的人,卻從來沒有機會學會如何珍惜受傷的自己。

我們只學會了拿皮鞭、拿棍子、拿衣架、拿準備好要跨越的柵欄、拿更多的標準、拿更多的言語暴力來傷害自己已經千瘡百孔的心,偶爾心靈難以承受了的時候,就拿出刀子劃開皮膚,想找到跟自己的身體跟心還有連結的證據,還會痛,還有感覺。

那個悲泣著的心靈,被迫以扭曲的方式憐憫自己,跟拯救自己。

只要這個社會繼續暴力著,自我傷害跟自我厭棄就難以停歇,我們要說明的「愛自己」就怎麼說都會不足夠,但我們都能試著「覺察我們腦子裡的『言語暴力』」,這些一閃而過的句子、這些每天說著的句子,是否是暴力的語言?這些句子是否不只傷害著別人,其實也每天都傷害著自己?

讓我們試著找到一個地方,能一起覺察語言,停下一切的傷害?

讓我們試著溫柔地對待自己,也試著溫柔地對待彼此,試著看到每一個獨特的人,試著溫柔地對待每一個不同的存在,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都是可以的,不同的需求表達方式都是可以的,讓我們試著擁抱真實而完整的自己,也試著這麼對待別人。

然後,或許我們能夠一起療癒。

願每顆吸收並複製著這個社會各種大小言語暴力,並以身體為器壓縮承載著這一切的心,都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安心之地,好好地覺察並分辨言語暴力帶來的傷害,邁向療癒之路。

#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邀請校外講師分享自傷的經驗#暴力的語言看來沒什麼#卻會織成一張天羅地網讓人無路可逃只能傷害自己#自我傷害是無路可逃的人拯救自己的方法#需要傾聽跟支持而不是更多的言語暴力#大眾創傷知情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