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我想念24小時就能到貨的包裹,但更期待一個不過勞的社會

自從疫情升級成三級,開始發現不太能出門,於是便開始試著把一些可能曾經想出門添購的物品轉為網購,網購過去的出貨速度非常快,24小時到48小時內就能收到貨品,但這次,從訂購以後到目前為止都是「訂單處理中」的狀態,一點動靜都沒有的狀態。

平常能看到各種處理的進度,已確認訂單、倉庫調貨中、已經出貨、某間貨運公司負責出貨、有包裹編號可以確認貨號,再慢都知道大概貨品是慢在哪裡,以及發生了什麼事。但這次的疫情帶來的龐大貨運量,以及避免群聚分流上班的決定想必也衝擊了網購倉儲物流。

一開始的幾天我反覆檢查手機app裡的出貨進度,究竟是不是已經出貨了,訂單怎麼一直還沒有確認,平常明明都很快啊,這次怎麼這麼慢?然後再等一天好了,再等一天再確認看看,結果一點進度都沒有,真心感覺納悶又狐疑,為什麼會這樣?

直到我開始將「分流上班」跟「出貨量大」連起來,才想通。

常常聽到在國外定居的朋友們說,申請一個服務在國外都需要一到四個星期才會下來,有很多在台灣視為「馬上就需要回覆」「馬上就會有答案」的事,在國外其實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在這個過程間自然是許多煎熬,也會納悶為什麼要這麼久,但廠商不急你急死自己也不是辦法,只好試著帶著這一些問題過生活。

假使想保障一個勞動者都能好好過生活,不會過勞的社會,那麼,我們就必須放棄「具有高度即時性」的服務,今天要一個商品就必須在24小時內馬上到貨,今天要快遞一個郵件去哪裡,就必須馬上送到,現在要吃什麼就要馬上送到,「高度即時性」的工作,其實是一種「高度壓榨人」的工作,對方的存在,只是為了服務我們,而且在契約的約定內很多時候可能必須過勞,特別是業務量突然大起來的時候,否則就無法如期出貨。

寫著24小時到貨,卻無法24小時到貨還要賠償的約定也是一種。

高度緊繃壓榨人的環境,是不可能有餘裕讓人開天窗的,自然也不可能有餘裕能讓人想請什麼「家庭照顧假」「防疫照顧假」或是「陪產假」「產假」「生育假」的,每個人只能都咬死在這條生產鏈上,成為旋轉個不停的螺絲釘。

疫情帶來的分流上班,正在打造一個「可能有餘裕」的職場環境。

這麼一想的時候,縱使我有點想念今天下單明天就會出現的包裹,卻覺得等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能有一個環境讓勞工們都不會過勞,大家都能過得有尊嚴,能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而不只是老闆的一條狗,我相信我的無法24小時到貨,只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已。

願每顆鑲嵌在現代社會過勞努力著的心,都能放過自己也放過彼此,讓我們透過疫情開始創造餘裕,讓每個人都能活得不過勞又有尊嚴,讓彼此像個自由的人般地活著。

#跟著疫情過生活#疫情帶來的勞動環境改造#如何避免過勞的社會#我們能不能一起練習接受一點點的不適應不夠快或不及時#練習著規畫自己的真實需求#然後每個勞動者都能過得更像人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