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果家庭空間反應著你的「自我照顧」狀態,那滋養著你嗎?

對你來說「家庭空間」跟你的關係是什麼呢?試著回憶一下屬於你的「家庭空間」,這個空間裡有些什麼東西,有哪些人共同生活,有哪個位置或空間是屬於你的位置嗎?對你來說,你最常停留的空間或位置是哪一個呢?

在這些位置上,你最常做的事情分別是什麼呢?是滋養你,或是耗能的呢?

疫情期間,可能是我們前所未有的「跟『家』培養感情」的時候,也是一個逼迫所有人「向內轉」的時候, 從國境之間退縮,不再能出國度假,從公共空間退縮,不再能每天出去走一走,從日常的生活裡退縮,不再能維持自己日常習慣的生活,而這一切,其實是非常窘促的事,對人來說非常不舒服。

經過這一個月,你的家庭空間使用方式,是否有了一些轉變呢?

原先只拿來吃飯的飯桌,現在變成孩子居家上課的課桌,原先只拿來喝咖啡的矮几,現在變成盯著孩子上課的工作檯,原先捲起來束之高閣的瑜珈墊,現在攤開來成為伸展身體的空間,原先只拿來曬衣服的陽台,現在是偶爾散步跟偷抽菸的地方。

你的家裡,是否也發生著這樣的「空間轉變」呢?

特別是,對於假使有些人一直以來都過勞著,「家庭空間」對他來說其實只是「睡覺時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也沒什麼好好吃飯的空間,也沒有好好吃飯的習慣,這樣的空間,其實是「非常耗能」的。

就像《家政夫渚先生》裡呈現的一樣,家,能充電,也能耗能。

而你的家,過去對你來說是一個「能充電」的地方嗎?還是只是一個「能勉強維持繼續工作」的地方呢?

疫情帶來的生活改變,逼迫我們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待在「家庭空間」裡,許多過去不習慣、沒有習慣在這些空間做、感覺氣氛跟情緒都不對的事,現在都被迫必須在這樣的地方做。這種轉變的過程,總是感覺充滿混亂的,一個原先單純的使用空間,好像變得擁有多重以上的屬性,一點都不乾脆,而且感覺情不自禁就一肚子火,究竟為什麼必須被逼迫得這麼窘促?

經過一個月,我漸漸地發現我的家庭空間有了區分,「工作空間」、「閱讀空間」、「休閒空間」、「運動空間」跟「睡覺空間」,漸漸地發現這些空間擁有了過去不曾擁有過的屬性,然後也漸漸地安排這些空間成為更適合這些屬性的地方,進入這些空間的時候也就能更快地進入情緒,不需要出門,也可以轉換「工作」或「休息」跟「運動」。

而這是過去的這些年不曾在家裡有過的空間區分。

空間還是一樣大,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變大,但我對這些空間的區分卻變得清楚多了,而這些是依照我的需求而重新安排的空間,以我的需求為主,幫助我能夠在疫情的期間內能照料自己,滿足自己各種方面的需求而存在的空間。

這樣的空間,經過了一個月,在你的家裡也有出現了嗎?

擁有一個以自己或家人們的需求為主體打造的「家庭空間」,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留在家」,安頓自己,協助防疫,也能幫助我們更安然地在家哩,卻感覺到自己並不匱乏,所需要的轉換只在幾步路之間,能更好地適應這段時間,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準備好線上學習,進入這個地方就進入狀況,就像過去踏進校門就準備上課。

人類是空間的動物,我們能夠幫助自己準備好合適的空間,轉換心情跟需要的自己。

也讓這個小小的家,能夠重新構思,讓這裡擁有各種滿足我們需求的空間,讓我們的家成為「滋養我們」的存在,而不是「只是睡覺」「像旅館」的地方,讓家滋養我們,也讓家成為每個人都能被容納,每個人感覺自己都有自己的位置,這樣的一個「舒服的家」。

讓家成為可以充電的地方,而不只是耗能的地方,能幫助我們走得更久。

願每顆在現代社會裡總是將自己當成螺絲釘轉個不停,卻總是忽略照顧自己的心,能夠透過疫情帶來的轉變,讓自己的居住空間反應著自己的需要,讓自己能更好地安頓在家哩,感到被支持跟滋養。

#在疫情裡過生活#如果你的家庭空間反應著你的自我照顧狀態#你的家庭空間裡究竟有哪些屬性呢#疫情期間是讓我們重新跟家也跟自我照顧培養感情的時候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