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半熟》:捨棄那些不甘願的,靠近完熟的故事

每一個十歲,都像是一個檻,二十歲最末的那些年,我與我身邊的女孩們多半焦急著是否要踏入婚姻,如果不踏入婚姻是否要先凍卵為了有一天做準備,如何才能找到那個良人,還是如何判斷身邊這個人是否是良人,究竟該不該拚一發,用盡全力踏進「人生勝利組」的那些檻,總是迷惘慌亂且用盡全力著。

三十歲的這些年,漸漸地學著更靜一點,試著剪除更多已經奮力嘗試過,然後已經知道對自己扞格難行的那些事,關於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怎樣才是勝利組,有些事情在別人的身上看來就是閃閃發亮著,但要是要逼自己像對方一樣,實在是「教魚爬樹」太過勉強,三十歲的這些年,特別是後面這些年,像是學著接納自己,就是這麼個個性,就只喜歡這些事,妳還是不要太勉強比較好。

這本書大概也是在這樣的三十歲裡,為了自己的人生斷捨離中。

所以這個時間點讀起來,覺得很有味道,整本書的絕大多數我都很喜歡,關於那種銜接著文化上的中國,讓這一切為自己所用,跟古聖先賢相知,簡單地過生活的那一切,深深地共鳴著。作者寬寬跟先生與小孩,看著北京的天空灰濛濛的,孩子總是無法出門去玩,或是只能花錢帶去室內遊樂場,感覺到這不是正常合理的事。

他們問自己,這樣的一輩子過生活養孩子甘願嗎?答案是,否。

於是他們拋棄了北京的生活,賣掉北京的房子,跑到大理去過生活,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小細節,包含賣掉了房子以後發現一樣的格局,晚一點賣就能多賣兩百萬,開始為了從未屬於自己的兩百萬哀愁,搬到大理去以後發現,在大理生活的人們多半有一些自己的技藝,不是什麼師什麼師,那些身分或頭銜,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著迷琢磨半生的技藝,麵包、咖啡、種植食物,那些關於「生活」的勞動。

關於孩子、關於關係、關於理想的生活,也關於生命的事。

關於離開人人稱羨的生活,逐漸地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順著自己的流而走,不再去勉強自己太多,專注地磨自己那一把有興趣磨的刀,在自己感覺到舒適的狀態下生活,認識來到餐桌上每個食物的生產者,一種「隸屬」在某個網絡裡,能有所貢獻,也能有所依靠的感覺,而不只是隸屬於某一台名為公司的巨大機器,身為一個螺絲釘日夜旋轉的感受。

人生為人,想要的很多,但其實真正需要的不見得有那麼多。

剪除許多不必要以後,生活會越來越像自己喜歡的樣子,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樣子,那是一種「活著最不疼痛」「依著性子發展得最好」的樣子,自己的空間能療癒自己、照料自己、自己的工作會不那麼耗能,收入也許不多,但足夠生活,互相依靠著,一切都好。

整本書讓我落淚了兩三次,關於那些人與人間真摯的連結,生命。

雖然我不認為這些美好沒有前提,也不認為這些美好沒有框架,人總是在這些世俗的框架下,在自己能負擔的前提下,試著找出一條屬於自己比較能存活的路,能更自在、更任性一點,當把自己照料好,多的便一分不需要取,少了也能安然看待。

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書,集結了許多短的散文,看起來很輕鬆容易,像是一個鄰家朋友對著妳絮絮叨叨,有些故事總會不經意地戳到內心最深刻的弦,於是不小心就哭了起來。

這是一本很適合想放下一些執著的朋友看的書,思索生命怎麼活。

每個光亮的背後總有影子,縱使羨慕光亮,走到這個階段,也漸漸地明白那些背後的苦,哪些是自己願意吃的,而哪些是十萬八千里避之唯恐不及的。

「像巴菲特說的那樣,列出二十件想做的事,再劃出其中最想做的五件,剩下的那十五件,餘生要拚盡全力去躲避它們。」

這一切,其實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很難的「理解自己」。

被一層一層的各種價值觀包裹著的「個人」,要「理解自己」,不可能是真空的理解,而是對各種環境價值觀的整體盤點,每一層提供的價值觀是什麼,家裡的是什麼、職場的是什麼、社會的是什麼、文化的是什麼、關係裡的價值觀是什麼,人沒有那麼勇敢,總是能跟環境對著幹,說到底,我們總是在這些層次裡找到一條「最像自己」的路,呼吸起來不會那麼疼痛,還行的路,就這麼活著。

通常不可能完全拋棄環境價值觀,也無法不受到這些支持的活著。

能夠在這些層次裡找到出路,逃出生天,就已經不容易,超前時代、拋棄世俗價值觀,要不是有超人的意志,外加上超深的口袋,通常就是超人的意志,再加上強健的體魄,否則通常無以為繼,我只是個俗人,所以看著那些勉勵人的各種句子,我只能暫時保持距離,「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熱愛什麼都行」,這些網路上時常看得到的句子,總是依靠著許多前提的。

能淡淡地看著,或許就是「人生半熟」的證明吧。

願每顆總是在各種價值觀的擠壓裡想試著逃出生天的心,都能幫自己創造一些可以喘息的位置,讓我們總能重新整理、疼惜自己,再出發。

#遠流出版社贈書閱讀活動#讀書心得#人生半熟#當每一個故事都只說了一半剩下的拼湊只能由我們自己來#人生無他甘願而已#放棄那些他人眼中的羨慕更靠近自己一點#過一個底氣自己決定的人生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