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談諮商/關於諮商的專業界線與一些基本概念(七):諮詢跟諮商究竟該有什麼不同?

對一般民眾來說,「心理諮商」其實是一個很玄的專業,特別是對台灣華人來說,這件事既陌生又恐怖,基本上如果不是窮途末路,大概是不會輕易求助,雖然近幾年也漸漸地遇到一些朋友對心理諮商不排斥,甚至積極地尋求諮商的協助,但整體而言,我相信這個族群在總人口裡還是比較少的。

最近公會或全聯會針對疫情期間,推出了免費的線上心理諮詢服務,並且洋洋灑灑地被訪談,並在文中試圖說明「諮詢」跟「諮商」究竟有什麼不同,但我越看越迷糊,於是覺得還是自己來寫一篇好了,以下的說明是基於我自己身為公會市府諮詢站心理師的經驗進行的分析。

每一個到市府諮詢站來諮詢的民眾,我第一個會說明的一定是「諮詢」跟「諮商」有什麼不同,避免民眾的誤會。但在最近的報導裡整理的「諮詢」跟「諮商」顯然一團模糊,我認為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說清楚可能會比較好,也比較能幫助專業好好前進。

以下的文章是基於「對公眾提供心理衛教」的概念書寫,對來訪者說明時,可能不見得會這麼詳細的說明前台跟後台的差異,請閱讀者務必理解。

◎「諮詢」跟「諮商」不一樣:時間結構跟頻率就不一樣。
首先,假使依照市府諮詢站的規定的話,每次提供諮詢服務的時間限制是「三十分鐘」,跟諮商的「五十分鐘」差距不小;其次,可以利用的頻率差異也非常大,提供諮詢服務的限制是「一年只能利用兩次」,而諮商則通常是「連續利用,通常至少短的利用四次、八次,長的利用十二次到幾年」。

時間長度,跟頻率都不相同,所以他的內涵必然也有所區分。

◎「諮詢」跟「諮商」不一樣:處理的重點就不一樣。
因為時間結構跟來訪頻率的差異,必然導致「諮詢」跟「諮商」要處理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進行諮詢的時候,我們會受到「三十分鐘」跟「一年兩次」的限制,因此必須想辦法「連接資源」「找到下一步案主可做之事」「組織案主的支持系統」,協助案主找到能解決眼前的困擾,或至少,讓眼前的困境不那麼妨礙生活一點的做法。這次,就是唯一一次妳跟案主的會面,所以重點是「連結資源」,以及協助說明各種資源的內涵跟這些資源要如何被利用,減低案主後續求助的心理負擔。

諮商的結構,則多半是五十分鐘,連續或不連續依照案主自己的困擾,跟現金流狀況等,連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在這樣的結構裡,心理師會比較有餘裕「慢慢理解」案主究竟發生什麼事,並將重點放在「案主的不良因應方式」、「不良因應方式的成因」上,因此自然是比較深刻,也比較可能解決深刻的生命議題的方式。所以重點會放在「發展一個足夠強韌的『諮商關係』,讓案主能夠充分地依靠心理師,並且足以承受各種檢視時的負面感受,讓心理師能夠成為案主願意依靠,跟暫時的義肢,幫助案主在風暴裡行走,跟找到新的行走方式。」

◎「諮詢」跟「諮商」不一樣:準備離開跟準備留下的不同。
基於上述兩者的不同,這自然帶來了諮詢跟諮商最大的差異,也就是「面對案主的方式」,心理師們接受的訓練多半都是基於「長期諮商」而來的訓練,所以我們會很專注於發展「好的諮商關係」、「足夠強韌能抵禦風暴的安心感」跟「銳利的洞察」等等。

這樣的訓練,時常在「諮詢」裡自我矛盾跟自我混淆。

「希望案主留下」「希望能有更久的時間處理更深的議題」「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諮商關係」,跟「一次的時間就是這麼短」「就算有成山的個人議題也都不是現在的主要題目」「如何協助案主找到資源能撐過半年以上」互相打架。

當能協助案主盤點現在究竟有哪些資源可以協助他,並且說明這些資源的求助方式與途徑,詳加說明減少案主的心理抗拒,並且依照案主的情況進行思考哪些部份可能是案主進入系統時會特別敏感的地方,讓案主得以先行迴避,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三十分鐘,能做到這樣已經很好了。

但這不是我們受訓時習慣跟擅長的結構,也不是受督時習慣跟擅長的結構,所以當然可能產生自我矛盾,諮詢跟諮商的不一樣,從「準備離開而只能依靠自己」跟「準備留下,而必須發展關係」就非常不同。

◎「諮詢/諮商/輔導」的遊戲:放過文字差異,找到不同的服務吧。
「心理諮商」在現行法規內被認定為「醫事行為」,需要在合格的醫事機構,接受衛生局的定期訪視,一定的空間內才可以執行的內容,因為有許多嚴格的規範,包含通訊諮商都還沒有全面開放,是一個水很深的議題,因此時常看到專業工作者會情不自禁地希望「換個名詞」就能混水摸魚,迴避法規。

不開設心理諮商所,而開設「個人工作室」迴避法規,不提「心理諮商」而提「心理輔導」或是「心理諮詢」,迴避醫事法規,開設「個人靈性成長課程」迴避「一對一諮商」的事實,就我印象所及,這些「都已經違法」了,依照衛福部曾經出過的函示,「諮商」從「實質」認定,而不從「號稱」認定。

放下那些玩來玩去的名詞吧。好好建立清楚的區分,然後接受有一些案主我們現在的確系統還幫不到,然後發揮專業的創造力,打開一張更寬的網,讓這張網可以接住更多不同的人,不要再執著「諮商」兩個字了,縱使那是我們訓練的全部,放下它然後創造一些新的什麼吧。

那麼,台灣或許會有更百花齊放,符合更多不同潛在需求的自療方式。

共同打造一個更友善共好的社會互動方式,破壞那些不友善的社會壓迫,而不是打造更多的溫室讓案主只能依靠心理治療生存,我相信,這或許才是好的專業實踐方式。

願每顆對專業跟助人充滿熱情的心,都能突破專業訓練的框架,看到系統跟網絡正展開的大網,並試著在這張網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共好地活下去。

#來談談諮商#關於諮商的專業界線與一些基本概念#諮詢諮商傻傻分不清楚#印象中衛福部曾有函示諮詢諮商採實質認定而不是宣稱#想提供不斷線的服務是好事但觸法之虞大概就不太妙#心理師可以提供的服務遠遠不只是諮商不要自己卡死自己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