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社大/為什麼非得要非暴力溝通不行?那一切的意義是?

前天迎來了新莊社大第一次春季班的最後一堂課,整個學期十八周的課,大略分成最前面的一半是「什麼是言語暴力」以及「言語暴力如何地傷害我們」,中間開始慢慢地帶入「非暴力溝通的步驟:觀察與情緒」,然後穿插著「說一個自己的故事」的段落,讓大家有機會打開自己的故事,從多說一些自己的故事裡找到自己的「需求」,最後則是「如何提出一個好的請求」,以及使用權力保護,這樣的十八堂課。

雖然聽完以後大概沒有辦法馬上作到,但我們至少能有個方向。

關於過去從來沒有機會辨析的「言語暴力」究竟是什麼,一點一點地嘗試著區分清楚,也一點一點地從那些「被暴力刺傷的經驗裡」理解原來自己沒有瘋、自己也沒有錯,原來這一切其實是正常的,而只是我們的語言習慣還是太暴力了,沒有機會讓我們成為自己,然後,展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選擇,究竟要「繼續停留在言語暴力的氛圍裡」或是「忍受未知邁向非暴力」?

我總是在感謝每一位願意參與的同學,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竟然願意堅持著。

我實在不是一個靈巧的老師,能夠把這樣的轉變過程變得更順暢而容易,或是讓大家不會那麼卡、那麼困窘,在課程間我反而常常更像是那個「把事情搞得很沉重」或是「把問題搞得很複雜」的人,但我很感謝同學們願意一起忍受著這樣的不適,之所以忍受著是因為理解了這件事跟自己很有關係,理解了這些不舒服的背後必然有著療癒的種子,因此能夠以一定的強度堅持在這裡,我總是感覺到自己有這樣的因緣開這樣的課,是一種殊勝的經驗。

心靈冒險的路,從來都不是平坦好走的路,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現代化社會,人手一台的手機,快速的資訊,都讓人與人的連結跟溝通變得越來越單薄,越來越膚淺跟制式,人心的後台變得越來越大,而前台則變得越來越華美精緻,我總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感到擔憂,那種疏離的後面隱藏著的「孤獨」「難以求助」「不被理解」這一切,都是脆弱心靈的溫床,看來沒什麼,其實正逐漸地邁向深淵。

要能求助跟學會自愛,其實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社群」。

那不是一覺醒來就會發生的神啟,突然就學會了怎麼求助或怎麼自我疼惜,那是在一個友善的社群裡,反覆地經由別人的示範、別人的尊重、別人的善意,一點點一點點地學會放進自己的腦子裡,然後一點一點地學會也這麼對待自己。

那不是一件「只要你努力」就能作到的事,所以我們需要彼此。

需要有一群人一起允諾著朝向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需要勇氣面對言語暴力,那些我們曾經施暴又曾經受暴,想四處奔逃的事,不想好好說話,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說話,感覺很挫折跟被情緒吞沒的事,一群人一起試著找到方法努力,我們不想繼續暴力了,我們會失敗,但我們允諾著朝向非暴力地溝通一起努力。

暴力的語言,持續地敲擊並傷害人的心,大眾常期待我們不必停止暴力,但希望專家可以修復它。

輔導專業人員或是心理師們大概也不是神,我們沒有仙女棒能點一下就消滅所有暴力帶來的傷害。最難、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方法,其實是「好好地面對言語暴力帶來的傷害」,然後一點一點地從我們自己的語言裡仔細地剔除這些,讓我們能在日常生活裡就被照顧,就被好好地對待,就被承接住,就被彼此撫慰與療癒著。

我想我只是深深地明白著我不是神,我做不到那件事。

所以我想要試著找到一種方式,跟著大家一起簡單地過生活,在生活裡練習那些很難作到卻很重要的事,不是「很厲害」的,而只是「很日常」的,讓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變得溫柔而具有包容力,也讓我們能試著更靠近彼此,靠近自己,那麼,我會很甘願成為那個不再被需要的,被消滅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一個不需要心理師的世界,其實我很期盼著那樣的世界會到來。

願每個在當代社會飽受言語暴力傷痕累累,總是感到疏離而缺乏聯繫的心,都能在那種疼痛難耐裡找到勇氣與智慧,找到對自己友善的社群彼此依靠,非暴力地共好地向前行。

#換位思考與非暴力溝通#春季班結束#秋季班期待能跟大家回到實體教室上課#你每天累積日積月累的傷害然後希望找專家求助就解決所有問題嗎#如果有人一周跟你講話五十分鐘就可以療癒你仔細想想不可怕嗎#讓我們學著好好講話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也找到我們的安全網#我們不一樣但沒有不好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