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談諮商/關於自我療癒素材(一):如何挑選合適的心理學書籍?

每次聽到大家在討論很喜歡《被討厭的勇氣》,我就會忍不住說明《被討厭的勇氣》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那麼合理,雖然他宣稱他是阿德勒學派的治療觀點,但阿德勒所說的「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也不是沒有界線的,老實說,《被討厭的勇氣》我沒辦法看完,從我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充滿了言語暴力,我無法看完它。

雖然我不喜歡《被討厭的勇氣》,但我其實是很佩服阿德勒的。

阿德勒是一位罹患佝僂病體弱多病的大師,在他的童年期間他總是歷經著難以行動自如,難以好好地參與遊戲這類型的事,因此,他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後來整理出「自卑與超越」,並逐漸離開傳統上都是向內走的精神分析,而提出很有意義的「社會興趣」跟「生活風格」,這些影響後世巨大的概念。

大師提出的理論,是為了回應特定時空背景裡的特定問題而生的。

所以,很重要的事情是,當我們今天想要吸收一個理論的時候,需要拉開一點距離去思考這些理論,如果我們能宏觀地思考這些大師在那個時空裡為什麼成為大師,而不是把這些大師的每句話都撿在心裡,並且奉為圭臬,那可能會是比較合適的事。

我試著整理我個人挑選心理學書籍時的標準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挑選到合適的書籍,展開一段有意義的自我療癒之路:

(一)如果對某學派有興趣的話,最好是找到原典來讀:
像《被討厭的勇氣》是以阿德勒學派的精神為核心改作的對話類書籍,如果今天我們對於阿德勒學派一無所知,也對阿德勒一無所知,我們很容易會將《被討厭的勇氣》等於阿德勒學派的全部,但假使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討厭《被討厭的勇氣》,但這並不等於我討厭「阿德勒學派」,阿德勒學派有他在當代(提出的那個時代)的意義,協助心理學從一個病理的、宿命的觀點轉向一個自我實踐的、積極社會參與的面向,所以,阿德勒成為大師。

而不是因為「自我決定論」,特別是被放在這個時代的「自我決定論」,那是一種壓迫而不是當年大師提出的精神。所以,如果我們對於某個特定的學派有興趣,很重要的事情是要「透過原典親炙大師風采」,大師提出的東西有那個時代特殊的意義,縱使可能會因為時代或翻譯而變得不好閱讀,但理解原典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二)如果原典太硬啃不下,那可以找在該學派受訓很久的作者的書:
有些時候,這些心理學大師的原典,時常都會硬到啃不下去,像我自己大概就是屬於精神分析的書幾乎都啃不下的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那你可以尋找在該學派受訓很久的作者的書,例如:某位作者因為受這個學派的訓練很久,所以可以出來寫某個學派的書籍這種。

對一般民眾來說,分辨學派是一件苦差事,但這件事其實卻對「理解正確的理論」還蠻重要的,究竟我們理解的會是正確的理論,或只是依樣畫葫蘆,其實找到正確的師承還蠻重要的。比較不會找到誤用理論,或是扭曲理論原意的書籍。

(三)如果只是想回應特定問題,那要尋找「會劃定界線」的書:
很多時候我們看書,通常不是「沒事為了學習某個學派」而看,而通常是「為了自我救贖不得不讀」,如果是這種情況下要閱讀的書籍,我會認為很核心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到一本會為你劃定合適界線的書」。

許多的理論會「過度宣稱」自己理論的適用範圍,因此讓人們更容易陷入自我譴責、自我歸因、自戀傾向的狀態裡,或是更容易不知所措而自我癱瘓,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劃定界線」類型的書籍非常重要,也就是從作者的角度提供給讀者合適的界線,而讀者就可以從自己的經驗裡試著區分什麼經驗屬於這個、什麼屬於那個,幫助讀者判斷臨到自己身上的經驗究竟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這樣類型的書籍我認為會是比較合適的內容。

不論如何,你想拿起一本書通常有屬於你的強烈內在動機。但這個強烈的內在動機,可能會是迫使你反覆自我歸因,自我譴責的原因,或是讓你持續地遠離俗世但你明明還需要在現世生活,所以我會認為「合適的界線」其實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被自己的內在創傷所攫住只能讀某種類型的東西。

(四)如果可以,挑選那些「允許你自己判斷」的書而不是權威:
當我們選擇一本書來讀的時候,我們通常想找到一個「權威」來告訴我們某種「充滿智慧的箴言」讓我們可以照著做,就可以被允諾生命的豐盛跟圓滿,所以我們通常會把書籍上的句子都當作聖旨,或是把作者都當作權威來看,這樣的作法其實是危險的。

作者說出來的話有他的時空背景,有他個人的脈絡,而你身為讀者有自己的時空背景,跟你的個人脈絡,如果不假思索地囫圇吞棗,這樣的作法,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所以,我後來漸漸地會尋找一種類型的書籍,也就是會將脈絡鋪陳清楚,允許我自己選擇的書籍,這種類型的書籍允許我自己判斷我的狀況是否跟書籍相同,也允許我自己採取獨立的選擇,而不是以一種「命令句」的方式宣示「你如果不怎樣就會怎樣!」這種類型的句子會削弱人的力量,也會讓人懷疑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已經很有主見,也有很健康的人際界線的人,那麼或許不管哪一本書,你都可以採取上面這種「保持一段距離」「好好吸收必要的營養」「自己閱讀選擇跟決定」,但對於多數言語暴力的受害者,或是已經被權威影響得很深很容易自我譴責的人來說,好好地挑選一本合適的書,其實是很重要的事。

句子如何描述,往往能成為繼續自我譴責,或是開啟生命之窗的差別。

我們或許都有自己敏感有傷的地方,所以不需要特別「硬去讀某些不合適我們的書」,那些總是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自我譴責、自我歸因、更分不清楚合適的人我界線、更搞不清楚究竟該如何行動的書,而是需要尋找那些可以逐漸幫我們破開迷霧,尋找合適的「界線」,幫我們一點一點看清狀況,好採取對自己最有幫助的選擇的書。

閱讀,是自我療癒裡最便宜又最深刻速效的方法。

願每顆渴求療癒的心,都能花一點點時間好好地幫自己挑選屬於自己適合療癒的書籍,幫助我們無傷地、能妥善展開界線區辨地前行,讓我們既獨立又共好。

#每個人都渴望著療癒#但如何挑選合適的療癒素材偏偏很難#試錯的過程有時候會讓人感覺非常挫敗#如何不過分地加強言語暴力同時拉開距離看待事情很重要#讓我們好好地為自己挑選適合的書籍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