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談談諮商/關於自我療癒素材(六):好的心理學書籍的特色。

昨晚快速地看完了一本號稱「權威」類的心理學作品,但我看完的感想是同情兩位掛名推薦的老師,他們想必沒有看這本書就掛名推薦了,整本書的立論邏輯顛三倒四、立論基礎沒有界線範圍、引用的證據反覆且單一、完全無視其他相關領域在這個專業的前進,我真心看不出來這究竟是怎麼成為「權威」的。

念一段書中的句子就可以變成吐槽,這也是非常經典,我都笑了。

但,我不想把重點放在這本書上,而是納悶著,這樣的翻譯書籍究竟是怎麼經過層層把關進到台灣來的,這是一本翻譯作品,有翻譯、沒有審閱或編修、有一般正常書籍的編輯總編輯、正規的出版社、甚至有掛名推薦的大牌老師,這也不是一本很晚進才出版的書,原著出版於2018年,在台灣出版於今年,這麼雷的內容可以在這種時候逃過各種檢視順利出版我也是非常驚訝。

於是我想,那大概只有一個答案了「心理資訊識讀能力低落」吧。

集體地不清楚如何辨識一個資訊究竟是否為真,論理邏輯是否清晰,認為這大概是專業、這大概是專家、這大概很厲害、這畢竟是權威、我還是不要懷疑好了,然後就繼續這麼傻傻地編輯跟往前進了。於是就這麼西里糊塗地順利誕生了這麼一本書。

如果我不是在同一個領域看過了許多其他的作品,我可能也會誤以為這樣的資訊是正確的,但因為我看過許多更清楚、更完整、更詳實的資訊,所以我明白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問題,斷章取義,內容顛三倒四,只能說只差一點點我就要懷疑作者的精神狀態那樣的感覺,也對編輯群能順利出版這本書感到不可思議。

那麼,身為一個剛開始想接觸某個心理領域的讀者,該如何自保?

▼如果你有基本的學術研究背景,這會是護身心法。
▽引用資料的時候,他是否有正確引用,還是遮遮掩掩?
▽邏輯概念是否清晰?一個段落講一個概念,還是跳來跳去?
▽作者是否曾經為這本書劃下合適的論證範圍?
▽作者依據的理論跟論證結構是否合理,足以說服你?
▽那些無法說服你也無法說服你老闆讓你順利畢業的,可以跳過。

▼如果你想看某種宣稱「權威」的心理學書籍:
▽這種書籍的內容通常是「大量的經驗」而不是「大量的理論」。
▽透過在特定領域非常有經驗的前輩,大量分享自己的一手經驗。
▽這種類型的作品可能會基於保密,寫得隱諱一些或更動部分。
▽但整體來說會提供大量的實務現場經驗。
▽基於證實某些是真實經驗,有些甚至包含具體人事時地物。
▽含具體經驗的,這種多半可以交叉比對,明白作者所言屬實。

▼如果你只是想接觸某本有興趣的自我療癒書籍:
▽如果可以,挑選有「審閱」「編修」的書籍,那會確保知識無誤。

▽忽略僅以「權威」兩字來進行行銷的書籍。

我看過的多數經典的書籍,鮮少以「權威」兩字來行銷,真正在某個領域非常有經驗的人,多半只會寫「以自己在某某現場的多年經驗如何如何」或是「本書屬於該領域經典著作」。

▽忽略在上市初期不以書中理論宣傳的作品:例如以「在某某地暢銷幾百萬冊」「必須人手一本」「療癒數百萬人」這種作品。

這種作品如果是清新小品,像《再見了,可魯》這種,自然是無傷大雅,但如果宣稱是心理學類的書籍,則需要注意,以我所見過多數認真的心理學作品,很少用這些方式行銷,他們多半以確實清晰的論證協助讀者靠近自己,讓讀者透過閱讀幾行字就感到觸動,而不是「因為大家買所以我必須買」。

▽如果是新的理論跟治療方式,引用來源跟詳細說明非常重要。

心理學理論非常多,心理治療學派在美國至少有一百多種以上,每年都可能有各種新興的學派、理論、治療方式推出,或是更新的實驗、技術操作類的書籍出現,假使你想看的是這種類型的書籍,那麼這本書依據怎樣的理論,來源、歷史源流、轉折、詳細地說明這個理論的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包含實驗,也通常需要說明實驗的限制跟解釋力的極限。

▽如果是說明某種特定的心理機制,劃定合理的界限非常重要。

這個題目一直對心理學來說很難,也就是劃定心理學跟其他專業的界限的這件事,但我漸漸發現這件事其實非常重要,一本心理學書籍如果可以合理地劃定界線,例如說明:「這本書可以詮釋的內容僅針對某些案主,但不包含已經遭受嚴重家暴的案主」、「這本書中的內容僅推薦給讀者自我參照,但如果您懷疑有進一步的精神困擾,需求診於醫師。」透過具體地劃下界線,釐清專業間的合適範圍,也讓讀者有好的參照空間,自己究竟該如何理解本書的資訊。

▽邏輯不是萬能,但沒有邏輯的說明機轉一定不行。

如果一個東西是科學,那麼它必然是「仔細地說清楚了一些原來不清楚」的東西,讓某種本來在蒙蒙昧眛裡的東西變得清晰,並讓人能夠逐漸掌握。能靠近自己或靠近別人。

人心不見得非常符合邏輯,所以有些時候邏輯不見得是王道,但如果要嘗試說明一個機轉,卻沒辦法把機轉說清楚,這個大概是真的不行。要不是應該再放著多研究一段時日,就是應該嘗試著找到方法具體地描述清楚。

就已經要除魅了,卻掉進更深的蒙昧裡這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道上述的這些參考標的,是否足以幫助大家選擇足夠好的心理學書籍,身為一個曾經遭過成千上百本心理學書籍拯救的我,一直從許多的心理學書籍獲得養分,但當「心理療癒」「心理學」當道,甚至掛上這三個字就可以開始試著行銷,讓大眾覺得這本書好像可以一窺什麼,這件事就開始產生了以前沒有的負面效應。

這個時代的心理療癒跟靠近心理學,變得更需要區辨了。

願每顆在當代社會渴求著靠近人或靠近自己的心,都能在茫茫書海間找到一本屬於自己的療癒之書,有正確的資訊跟論證品質,能幫助自己除魅而不是更加迷惘或自我譴責,迷信權威,好展開屬於自己的自我療癒與共好之路。

#來談談諮商#關於自我療癒素材#心理學及心理療癒書籍當道#究竟該如何迴避那些地雷跟自我譴責呢#找到合適的心理學書籍#有正確引用出處正確理解邏輯清晰的書#我漸漸地看書看到書籍行銷權威兩字就想跳過#是有什麼創傷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