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2的魔法》透過擁抱陰性力量,讓男孩們完整的故事。

這部片上映以後我一直拖到最近才看完,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的故事大綱看起來不特別吸引我,兩個男孩的尋找魔法石好變回父親的故事,怎麼看都很老梗的樣子,而且主角是男孩,怎麼看都讓人提不起興致,因為訂了Disney+,於是我還是認真的追了一下,追完了以後,我要認真的說一下,我錯了,我對它的想像都不是事實,其實它還蠻好看的。

男孩究竟該如何接回傳統裡象徵陽剛的父親的能量,而不壓迫?

當這個社會還充滿著許多的「毒性陽剛」時,男孩究竟該如何成為自己?又該如何跟父親連結,卻不受到毒性陽剛的戕害?男孩如何能夠被允許冒險、允許犯錯、允許不知所措、接納自己的情緒跟寬恕自己的無能或無知,而不是做為一個男孩,而必須被迫勇敢跟堅強,甚至必須擁抱毒性陽剛,並且將這些毒當作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用「能擁抱毒性陽剛」的才是足夠好的「男孩」來自我認同?

父親的缺席產生的孺慕之情,究竟怎麼展開冒險才符合當代男孩?

不是更科學、更理性、更符合邏輯或更「正確」而成為某種對他人或男孩自己的壓迫,而是某種更柔軟、更玄妙、更不可思議地貼近每一顆男孩獨一無二的心的做法。這大概就是我認為Pixar的劇本寫得巧妙的地方了,乖乖牌的主角想接回父親,只能透過被視為麻煩精的魔法控老哥。

關於男孩如何逐漸取得陰性力量,並在陪伴下整合這一切的故事。

於是故事裡的世界也被設定為一個「近乎遺忘陰性力量」的地方,不再相信魔法、只相信便利的電力跟器具,人馬不再奔跑而是開車,精靈不再飛行而是騎著哈雷機車,獨角獸缺少食物而在城市裡翻垃圾桶,一個缺少心靈的陰性力量,缺少跟自我的連結,不去聯繫,不去感覺,而斷裂著卻充滿可能性的地方。

主角的哥哥是這個世界裡的麻煩精,但他卻保留著強烈的信念。

關於歷史、關於潛能、關於魔法、關於相信人、關於可能性,他真心地相信著,所以跟這個積極面向開發的世界格格不入,總是被這個世界所排斥,讓母親的男友人馬警員總是追著他跑,也讓主角總是看不起自己的哥哥,認為哥哥就是個「沒出息的傢伙」,絕對不能跟他一樣。

男孩究竟能不能擁抱那些「不一樣、非主流」的可能性?

主角象徵著嵌合主流價值的「一樣」的男孩,合乎邏輯、理性、正確、標準地做事的男孩,但也因此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那些還沒準備好的事,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不知道怎麼做算是相信自己了,只是穩穩地踏在主流的道路上,不惹事、不惹麻煩、不要讓別人盯上自己,但也不確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哥哥象徵著那些非典型非主流「不一樣」的男孩,難以捉摸、不好控制、會爆衝、有自己的信念而且不怕衝撞的男孩,因此常常惹事,但他也不太在意人馬警察怎麼看他,他只是一心一意地追求著自己在意跟想保護的事,只是偶爾不太確定如何讓別人理解自己,也常承受別人對自己的貶低,無法被他人給予正確的評價。

兩個男孩的冒險與和解,也是關於「主流/非主流」男孩的和解。

擁抱回那些未曾仔細想像過的陰性力量,也在擁抱的過程裡對自己、對自己的心、對自己如何認識自己、運用自己的力量有了更多的理解,然後在最後體會到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其實都因為獲得了自己內心裡瞧不起的哥哥支持,才能夠擁有的力量,於是哥哥獲得了肯認,而兄弟共同擁抱了陰性的力量,也接回了更好的自我控制的力量。

他們沒有改變世界,他們沒有扭轉環境,他們只是改變了自己。

這種故事似乎太不起眼了對吧?所以也難怪有許多評論認為這個故事架了一個這麼大的世界卻沒有好好處理,覺得這故事不像一般的Pixar的特色,故事說得不好。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故事正好,男孩有沒有一種可能不必那麼奮鬥?只是看著自己,看著自己的轉變,與身邊在意的人有更多連結,更深入地理解身邊的人,從偏見移動到互信互諒?

身為觀影者的你,會怎麼看這樣的故事?還是男孩只能拯救世界?

願每顆被主流價值觀卡死在「男孩」身分裡的男孩,都能有機會跟自己內在那些荒誕不羈、令人不安、浪漫或不切實際的想法連結,透過這樣的冒險接回對自己的認識,也接回對自己的自信跟自愛,成為擁抱陰性轉化力量的完整自己。

#二分之一的魔法#動畫心理學#那些說給男孩聽的故事#影評的討論說明了我們對男孩的陰性發展還有多少路要走#擁抱不那麼冒險不那麼奮鬥而是轉化的力量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