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媽媽》:不生育的妳,能談談妳的經驗嗎?

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我都讀得很痛苦,理由是會感覺到一種焦躁感,相較於之前閱讀《不當媽會怎樣?》的感受。在《不當媽會怎樣這本書》裡的女性們多半是「只是過著日子,但最後就變成了沒有生育的女性」,但在《我不想當媽媽》一書裡,這些女性多半都是很勇敢地擁抱著「不想生育」的選擇。

閱讀時的焦躁感,或許反映著這個社會有多麼不接納這個選擇。

我相信那會是一個女孩在成長的歷程裡都切身感覺到的事,關於每一個被「調整」的選擇,每一句話該怎麼說才符合某種形象,關於什麼話可以說而什麼話不能說,在妳自己長出自己的語言以前,就已經有許多人為妳決定了某些事其實不能談。像是:「不生育」能不能是一種選擇?它可以是主動的選擇嗎?還是當它是被動的選擇時,這個「選擇」比較可以被接受?兩者會遭受的言語暴力是一樣的嗎?

女性對言語暴力非常熟悉,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指手畫腳妳的人生。

搭乘計程車的時候被關心生育狀況,然後被勸告要更努力一點才能懷孕云云;面試工作的時候總是像閒聊的樣子,不經意地問道有沒有結婚或生育規劃,不想對人力再生產負擔任何責任的公司,這種問題總是來得又急又猛;妳的隱私很少是妳自己的事,總變成一種必須半公開的事,而生育,從一個「可以充滿期待的新生命」逐漸變成「一個超過負荷的精密計算」。

像是精密計算受孕日期,好避免在生產時給職場任何人添麻煩。

我們的職場跟社會,多半告訴女性「妳必須生育,但我們不會提供任何協助」,不提供協助通常還是好的,往往更糟的是「針對妳的狀況,我們會落井下石」。當剛懷孕就會被說「懷孕了阿,妳怎麼挑這種時候懷孕,公司正忙呢」「我們沒有什麼空間調整工作耶,妳怎麼懷孕前不多想一想」「妳怎麼不離職再懷孕」「妳這樣增加我調整工作的負擔耶」,我們很少思考如何支撐正以整個身體承受巨大變化的女性,但我們要求她「必須面對這個巨大的變化」跟「原本她已經承受的一切」。

然後當她不願意,少子化國安危機,我們說她「自私自利不當媽」。

有時候不想生育的可能是男性,但被抓到牆邊討論的多數時間會是女性,不管抓妳的人是婆婆或是阿姨,這件事彷彿總是「女性的事」,好像這件事不是跟男性討論的事,不能跟男性討論,這件事如果有狀況都是女性的事,而需要「仔細審視究竟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然後必須一直反覆地以她不喜歡的方式,在她的面前敲邊鼓,提「哎呀,某某人家的孩子好可愛啊!」「要是妳也生一個就好了」

帶著強勢主流價值觀的人,很少意識到自己如何折傷不一樣的人。

而這,就正巧是「我們都必須一樣」的理由。因為「不一樣」會讓我們面對許多的言語暴力跟折傷,所以我們從未有機會打開討論,討論「不生育」可以嗎?沒準備好生育可以嗎?生育的條件是什麼?我們能喜歡不想生育的自己嗎?不想生育的選擇能被傾聽嗎?究竟是怎麼一路走到這裡的呢?

預設「妳生了就會有母愛」的社會,讓「不生育」變成難以啟齒。

期待「不一樣也可以」時,通常就需要面對從四面八方而來的言語暴力,因為那些言語暴力就是用來限制、規訓、敲打、限縮一個人的選擇的,透過限縮一個人的選擇讓人「從眾」,所以我們通常在各種沒有餘裕的狀況下,就只能選擇「跟別人一樣」最省力,而且可以免去許多問題,但也很容易因為這樣,就沒有機會成為獨特的自己,而顯得鬱鬱寡歡。

妳想當媽媽嗎?在當媽媽之前妳想過「不生育的選擇」嗎?

願每顆被拋擲在這個有許多「正確」標準的世界裡,而總是必須要小心翼翼,不能不一樣的心,都能免於遭受言語暴力,並有機會好好談談「我們不一樣」的選擇,跟說說屬於妳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更豐盛美好。

#讀書心得#我不想當媽媽#女性與女性經驗#關於生育這件事女性妳真的被給過機會好好想清楚嗎#其實這個社會從未打開對不生育的討論#不生育的選擇很少被尊重#不生育的故事也很少被交流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