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之一:怪罪父母?一個要命的題目。

身為一個心理師,同時身為一個華人世界的孩子,我始終是一個無法搞清楚「談論父母」的界線的人,更遑論這本書的作者所書寫的「怪罪具有施虐性的照顧者」的內容,「施虐」究竟是什麼?在每一個當代裡提供給父母親的支持系統不足夠時,縱使每一位親職教養者都「用盡全力」,那裏面必然發生的不足,對孩子造成的情感忽略、疏忽照顧、羞辱而來的各種創傷,用「父母施虐」來形容時會不會太多了一些?哪裡是施虐、哪裡是不當對待、哪裡只是過失,以及最重要的事情是「縱使他們無愧於心地用盡全力,接納自己依然不可避免的會受傷」。

當療癒像街口的販賣機,隨便一扭就有萬靈丹時,迷惘像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徒勞。

我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才理解到「解脫的渴望」是一種強烈的癮頭,之所以稱它為「癮頭」,是因為必須反覆確認自己足夠清醒,不要去相信那些「一勞永逸」的作法,以及某種能讓自己「永遠平靜」的事,這對於受創的人而言「不會發生」。但那個「癮頭」其實是個禮物,因為那寓居著療癒的可能性,讓我們有勇氣踩上自己生命的衝浪板,縱使會反覆地被甩下浪來仍然會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制霸浪尖。

「最好把復原視為一種持續的過程,你是在復原的過程中,而非已經復原了,這有助於避開失能家庭中經常傳承的『全有全無評估』和『非黑即白』的陷阱。」(本書用語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78之1763頁)

「我同意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的看法,我們的社會確實受到了育兒不良的流行病所折磨。」(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88之1763頁)

初次看到「失能父母」或是「具有施虐性的父母」這樣的概念時,對我而言是充滿抵抗的,很難理解這樣的概念要如何套到自己,或自己活生生的父母身上,彷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或是錯誤烙印的不良品標籤;而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逐漸能掌握這個概念,關於「身為一個孩子的我們」究竟獲得的是什麼?

假設有一種教養是「全然地支撐」,而另外一種是「用力消費」。

前者這種理想的親職教養大概絕難存在,因為父母終究是有自己極限跟創傷的人,不是無敵鐵金剛,沒有充足的自我療癒支持,也沒有無限的資源可以用來支撐孩子,所以孩子渴望的「完整的支撐」恐怕是很難存在的;那麼,問題可能就在我們可以離後者多遙遠?身為父母親總是難免在教養的過程裡懷抱著自己的渴望,隱密的,偶爾露骨的,於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經驗教養時,就自然而然地會落在從「情緒忽略」「情緒虐待」到「精神虐待」的這個光譜上。

「我們往往在能夠有意識地擁有及重視『感覺』之前,就被剝奪了這個能力,艾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如此形容這種養育方式:‧‧‧‧‧‧(我們)都發展出不體驗「感覺」的藝術,但孩子只有在有人完全接受他、了解他、支持他的時候,才能體驗自己的感覺。如果缺少這種情境,如果這孩子必須為此冒著失去母親的愛或母親替代品的風險,他就無法偷偷地『為自己』感覺,也會完全無法感覺。」(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06之1763頁。)

「由於我們與自己的情緒本質脫節了,因此,無論我們多麼真心地嘗試並真誠地想要愛孩子,還是會失敗得一蹋糊塗。而因為我們對情緒和內在經驗感到害怕及羞恥,所以無法住在製造愛的感覺的身體裡。」(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06之1763頁)。

「如果我們要重新獲得有效地愛孩子的天生能力,就必須先學會愛自己的各種情緒狀態。‧‧‧‧‧‧要做到這件事,就得拒絕效法領導者和父母,打破從他們而來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我們會為了自己對於人生各種情況有情緒反應,而怪罪並羞辱自己。」(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11之1763頁。)

父母都未曾有機會好好地療癒自己,就被人生月台上許多人的鼓譟推著往前走,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工作、更適切的配偶、生個孩子吧、兩個剛剛好、然後就必須面對自己也還沒機會好好思索跟面對的混亂,名為「孩子」的人生責任,然後感覺到自己像是馬戲團的小丑總是疲於奔命,還沒學會過照顧自己,就要先學著照料一個新的生命。

在匱乏中養育孩子,連自己的匱乏都還沒空補足,只能匱乏地愛。

所以有時候會愛得很奇怪,明明我們不需要卻硬要塞某些東西,說著愛卻看不到我們,明明還不必要做某些事卻總要做,有些話明明很簡單說一下就好卻總是說不出口糾結再三,有些時候不知道莫名其妙在發什麼脾氣問了又說不上來。

斷裂的連結,不只在親子之間,也在父母與他們自己之間。

「在我試圖與自己的情緒和解的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的死胡同。我壓抑它們、吞下它們、用酒淹沒它們、在大麻的煙霧中掩蓋它們、把它們餓死、用食物埋葬它們、用冥想超越它們、對它們驅魔、把它們交給更高的存在、把它們轉化為美麗的光,甚至用保證可以把他們徹底根除的誇張宣洩來淨化它們。‧‧‧我在探索如何逃離自己的感覺時,所遇到的死胡同都有一個共同點:保證可以永久超脫常見的情緒狀態,像是憤怒、悲傷和恐懼。這當中最有害的,就是保證可以永遠維持『更好的』情緒狀態,像是開心、愛和平靜。」(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13之1763頁)

「然而,我在那些宣稱自己找到人間天堂的人身上,都只看到他們的傲慢,這使我頓悟到,要獲得『冷靜沉著的喜樂』是極不可能的。‧‧‧‧‧‧我人生最大的轉捩點,是固執地願意在各種情緒狀態中支持自己,而不是追求永恆的快樂和超然。‧‧‧‧‧‧我甚至發現憂鬱的奇妙之處,有時候憂鬱使我靜止,將我從受控於時間的精神折磨中解放出來,邀請我進入自己內在更深層的平靜,並允許在自己的身體內休息,猶如它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最奢華的放鬆躺椅。」(前言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23-124之1763頁)

「當小孩不被允許體驗悲傷、憤怒、失落和挫折的感覺,它們真實的感覺就會變得神經質且扭曲;成年後,這些小孩會無意識地安排人生去重複相同的情緒壓抑。」(〈停止對抗感覺〉一節,kobo六吋閱讀器,153之1763頁。)

意識清醒地經歷情緒,那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我們多半都會想盡辦法迴避這件事,從父母為我們示範、從父母的斥責中學會這樣對自己、也看著父母親這樣對待自己,我們多半很小就學會了恐懼,恐懼情緒,恐懼自己的情緒,於是也就斷掉了跟自己的連結,不知道如何不羞辱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甚至認為羞辱有情緒的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事。走岔了路而回不來。

你是一個人,當然會擁有起起伏伏的情緒,你可以有情緒的,有情緒是不要緊的,有時候情緒會讓你覺得很恐怖,會讓你覺得必須要馬上做什麼否則就會死,一秒都無法忍受跟情緒相連,但我們都會沒事的,記得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尋求讓我們感覺安全的人陪伴,然後等待這個強烈的情緒流過自己。

縱使父母已經用盡全力,我們依然會受傷,而我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

看這種類型的書,像是去化驗自己成長的經驗裡「究竟哪些事其實是不該發生的」「哪些對待其實是錯的」「原來父母親在某些事情也有他們自己的限制,所以他們做不到」,一點一點地學習好好地把「施虐性的錯待」從自己的生命裡分離開來。

去指認出那些錯待,去怪罪那些錯待,然後重新連接起自然的愛。

願每顆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誕生的稚嫩之心,在不夠完美的親職支撐裡受創的心,都能獲得自己的支撐,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一次一次地站上自己情緒的衝浪板,攀上浪頭,摔下浪頭,一次一次地學會謙卑地面對浪,跟駕馭屬於自己的浪。

#讀書心得#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一本想要慢慢分幾次寫心得並整理摘要跟大家分享的書#大推值得一讀#CPTSD自我療癒聖經也一樣超級推薦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