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噪音》:留意那些「難以留意的600字」讓真實的溝通好好發生

大概是因為手術跟看了這本書,我感覺最近的自己過得很「安靜」,不太接觸各種充滿雜訊的媒體,試著把重心更好地放在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跟祥和的感覺,不需要急著做什麼,也不需要太勉強自己做什麼,而是能簡單寧靜地跟自己在一起。

這樣的狀態,似乎是這個「資訊爆量」的世界,很難得有的體驗。

「亞當‧奧特在他的作品《欲罷不能》中,教讀者該如何抵擋高科技的致命吸引力。身為行銷學跟心理學專家,奧特不只探討這些新一代的嗜好,更揭露背後的商業模式。他說:『科技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直到企業開始利用科技來刺激大眾消費…』根據他的深度剖析,有六種誘導因會導致行為成癮,分別是:誘人的目標、難以抗拒的正面回饋、毫不費力的進步、逐漸升級的挑戰、未完成的緊張感,以及令人癡迷的社會互動。(p.053)」

已經有許多影片討論這樣的事情,像是《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無孔不入的演算法,讓人們更能接觸到自己喜歡的事,利用人們跟人接觸的原始渴望,讓人一點一點地墜入一個「成癮」的狀態,沒有滑手機看看臉書、IG、Twitter確認一下信箱或Line之類的就會擔心自己會錯過許多資訊,擔心自己錯過有趣的事,擔心錯過最熱話題,必須要積極參與各種討論,不然就會遜掉,並在這個過程裡逐漸地更被掌握自己的心情,隨之起伏,成為注意力經濟的獵物。

讓妳以為妳喜歡什麼,讓妳看到許多朋友喜歡這個,只好加入。

現在仔細回想,已經要想不起來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了,那個時代裡人們好像有更多發呆的時間,看著窗外,期待著某種未知的事臨到眼前,在同一個餐桌上也比較有機會能一起好好吃飯,能在自己的大腦裡構思一些有趣的事,而不是總被科技產品的提示音驚嚇到,感覺自己必須回應什麼,而擁擠得連自己的心都沒有可以喘息的機會。

我時常在課程裡播放「Did you Know」這部描述時代帶來的巨大不同的影片,裡面有一句話總是刺中我,「十八世紀的人一輩子會經驗到的資訊量,大概是現在紐約時報一個星期的資訊量」,當資訊變得這麼多又這麼大量,人類是「向外追逐」的動物,自然會猛烈地向外奔馳,而忘記了「自己的內在」其實是非常值得靠近的秘境,當我們搞定了內在,許多外在也都能因此轉變。

這本書裡如果要我挑一個記憶點,最值得一讀的地方,就是這段。

「我們在培訓中心會傳授一種核心概念,稱為『難以留意的600字』,這是我從經驗豐富的溝通專家莎朗‧艾里斯(Sharon Ellis)身上學到的。艾里斯提出一個令我耳目一新的見解,她發現人類大腦每分鐘得處理約750字,然而一般人每分鐘只會說或是讀150個字左右。所以我們的大腦正在『超量處理』資訊,每分鐘高達600字左右。(p.038)」

這番話的意思是指「我們每分鐘只能讀或是說150個字,但我們的大腦卻每分鐘可以處理750個字」,換句話說每分鐘裡大腦可以自己製造出600個字的雜訊,這個可能是錯誤地解讀了某句話、可能是自己的分心、可能是飄走的意識、可能是一閃而過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什麼什麼嘛」。

這樣「難以留意的600字」時常會讓我們很難停留在眼前的溝通裡。

我們會不小心就以為自己聽到了對方說的那句話,但其實裡面混雜著許多「自己的解讀」,然後西里糊塗地以為都是對方說的;我們以為自己確實聽到了對方,但其實我們被自己的大腦愚弄著,那裏面有太多「飄走」的注意力、「雜訊」的想法、「主動解讀」但卻可能是錯誤的事,但我們以為我們準確地理解了彼此。

於是我們的溝通常讓我們「越溝通越遠離彼此」,溝了卻沒有通。

華人的文化裡有許多跟「快速的世界」對治的法門,像是佛學、正念、內觀、道家都有許多好方法,能一點一點地讓自己緊繃、被恐懼所攫獲的心,一點一點地專注在此時此刻,隨著每一個呼吸,把飄走的意識帶回來,讓那顆「善奔馳的妄心」能一點一點地落地。

回到自己身上,關於自己在意的那些事,關於此時此刻能做的事。

妳最近的生活過得如何呢?是充滿擁擠吵雜的雜訊,不得不回覆的各種緊急卻不重要的事嗎?還是妳能有機會一點一點關閉雜訊,靠近那些對妳的心而言真正豐盛富足的事呢?妳有機會花時間好好照料自己嗎?

一本教你如何關掉雜訊,跟調配注意力的書籍,很輕鬆易讀的書。

願每顆在當代社會裡總是感覺自己疲累得像狗,追逐著各種永遠追不到的目標,而感覺到疲憊不堪的心,都能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調配注意力,關掉過多的雜訊,讓自己的身心都能回歸自己真正在意跟感到豐盛幸福的事,也讓這份平靜能透過自己擴散給身邊的人們。

#讀書心得#零雜訊#注意力經濟時代的自我照顧方式#超量的資訊讓我們總是壅擠得不得了#但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做了嗎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