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心理學/關於「糖果屋」的故事之外,不告訴小孩的故事。

昨天在Netflix點開了這齣《暗黑格林童話》,以一個從小到大都看卡通的人來說實在非常讚,讓我看到了我所不知道的格林童話,雖然以前有一陣子風行過《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這本書,但那時候我實在沒有興致,所以沒有看過,不知道這個故事跟書裡寫的是否相同,期待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

當大人只傳講「糖果屋」的故事時,兩個孩子就只是兩個蠢孩子。

透過這個《暗黑格林童話》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糖果屋的故事不是獨立的故事,漢賽爾跟葛莉特不是隨便的兩個小孩,而是格林王國的王子跟公主,在故事的開頭因為被父母把頭砍斷,再用神秘的魔法金線縫回去而復活,因此拒絕相信父母是愛她們的,所以兩人決心離家出走直到找到「完美的父母」。

身為大人的我們當然知道沒有「完美的父母」但冒險會轉化一切。

童話,是許多「被壓抑者」的智慧集結,關於弱小者、被壓抑的女性、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言的孩子、不名譽的存在、無法融入主流的邊緣者等等,她們的故事透過「童話」的傳講,將那些「不容於主流文化」的故事塞進大眾的世界裡。

以這裡來說,我認為是「孩子如何相信曾傷害自己的父母」的故事。

從心理學的邏輯來討論孩子的心理成長時,一方面那需要安穩的基石,包含來自父母親的愛,給孩子一個安穩的基礎,但假使這個基礎缺少變動跟刺激,則可能導致孩子跟父母親共依存著,沒有辦法區辨彼此的人生目標,或是無法離開父母親;所以,孩子需要離開父母,但那個「離開」的契機多半不是由孩子發動的,而是由父母發動的,在孩子沒有準備好的狀況下,這種時候通常會造成突如其來的心理衝擊,懷疑父母的愛,懷疑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懷疑父母的愛不夠真實,過去的一切都是一個謊言。

這樣的衝擊,會帶來創傷,關於如何「再一次相信人」相信自己。

劇中的漢賽爾跟葛莉特繞了好大一圈,經歷了好多事,於是能成為「既脫離父母的保護」「又能與父母聯繫維持關係」的孩子,能夠展現自己的能力,又能夠接納擁抱自己的黑暗面,在必要的時候運用黑暗面的力量,卻不會被黑暗面的力量吞噬的孩子,同時,她們也理解著自己的故事、父母的故事、其他人的故事,並逐漸成為能守護他人的孩子。

經歷了冒險以後她們說「我想我還是暫時當個孩子好了」,不只是被保護,但也不是逞強成一個小大人。

故事裡有很多值得細細思索的有趣橋段,對孩子跟對大人而言應該都會很有趣,裡面不血腥,雖然駭人,但對於願意開啟跟孩子的對話的家長來說應該會是值得一起欣賞的動畫,目前標示的分級標籤是「適合七歲以上的孩子欣賞」,而且影片裡會有三隻旁白的烏鴉一直關心小朋友的狀況好不好,所以應該是蠻有趣能親子共賞的影片。

在很難的世界裡,如何信任彼此,並擁抱完整的自己的力量?

心中有愛,但能獨立地展開冒險,又能與所愛之人連結?

童話裡有許多這樣的故事,那些不被傳講的故事,多半就是不想面對的什麼,關於「大人可能也是不可信的」「父母親也可能犯錯」「父母親也可能傷害自己的孩子」「孩子究竟要如何相信曾傷害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一起看看這些,一起好好談一談在生命裡我們是否曾經經歷這樣的感受,是否會讓一切不太一樣呢?

那些可以跟孩子一起觀賞影片討論的問題:
◎整個故事裡妳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哪裡?
◎整個故事裡妳最喜歡的角色是哪一個?
◎妳覺得漢賽爾跟葛莉特被爸爸媽媽砍頭的理由怎麼樣?
◎如果爸爸媽媽做了一些讓妳很受傷的事,妳會怎麼樣?
◎妳覺得漢賽爾跟葛莉特的冒險如果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會怎樣?
◎妳最不喜歡這個影片的哪一段?

不論如何,不用評價彼此,也不需要急著「導正」彼此的想法,而是讓彼此都能好好地說自己的想法,一起欣賞的父母親也可以講講自己看到的事,跟自己身為一個孩子的時候的經驗,不必「急著像個父母親的樣子」,那很多時候能幫助妳的孩子也能更自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忙著當一個乖孩子。

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孩子總是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各種惡。

願每顆被拋擲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被迫聽著各種「標準答案」或是「主流答案」,並且習慣說服自己這樣就好的孩子的心,都能有機會展開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經歷那些必要的冒險,然後一點一點找回那個既連結又獨立的心理位置。

#Netflix#暗黑格林童話#動畫心理學#那些醜陋且令人恐懼的故事就是孩子成長會碰到的事#不對等的權力跟沒有邏輯的事#如何趨吉避凶並讓孩子找到能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童話的力量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